【做戲】——工匠精神解決兒童劇粗制濫造(連載一)
是因為做兒童劇的人不上網還是上網的人不做兒童劇呢?
說來也奇怪,這一浪高過一浪的罵聲居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無證劇團依然在各個夾縫中獲得生存;“引進來”的高品質劇目也并沒有對這些兒童劇表演團體激發出多少進步意識——大多數兒童劇團連《三只小豬》都做不好。
就算不被人夸,起碼保證不被挨罵吧?
有專家說,國內兒童劇創新力匱乏。確實,在中國,“創新力弱”適合批評所有行業,從汽車到圓珠筆...可是國內兒童劇最缺的真是創新嗎?對于國內這個沒底線的兒童劇行業來說,用創新力提升演出效果的上限并非迫在眉睫,用匠人精神刻畫出劇目效果的底線才是當務之急。
創新,是個好詞,但這個詞對于中國的兒童劇從業者來說過于沉重了。
因為我們連傳統的兒童劇都沒做好...只是大家不愿承認罷了,或許是我的同行們真的從來不上網。不過話說回來,作為民營兒童劇團,第一要義是盈利、生存,其次是藝術和教育。可是我們也清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精耕細作不足以評判市場的優劣。在沒學會如何做戲,如何做好戲之前,所有的盈虧都毫無規律可言,只跟個人的生肖運程有關,今年是雞年,屬雞、兔、狗、鼠的同行們要當心吶...
包工頭會蓋樓,但民營兒童劇團老板不懂兒童劇。
有人或許會說,華誼的王中磊和王中軍也未必懂電影的創作吧?這個問題不想展開解釋,只能說沒錢、沒人才的兒童劇行業里,如果負責人不懂創作,原創精品不會出現。原創出不來,那就只能依靠長生不老的公主、仙女們了。
演出院線如何打造、戲劇進校園如何運作,大IP如何搬上舞臺,多媒體如何嫁接、補貼資助的演出如何落地,甚至是如何把兒童劇演到國外等等,這些問題已被同行們逐一破冰,但唯獨不知道怎樣做戲...兒童劇為什么會以動物為主、為什么童話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個小矮人不是七個大高個...兒童劇的臺詞不能過長,但應該短成幾個字?
今天,作為【做戲】連載的第一篇,我先說說兒童劇臺詞創作的心得體會。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算我抄襲。)
一、長與短
面對3-8歲的孩子,我們都知道: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長篇大論式的口頭教育。一方面,跟成人比起來,孩子能領會的語言有限;另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了太久。也許在你唾沫橫飛的時候,孩子已經聽不見你所說的內容,可能在幻想你的唾沫為什么是白色而不是彩虹色、唾沫為什么那么臭呢?可是,兒童劇的臺詞必須短嗎?未必。
小豬:hello,小狗,你還好嗎?
小狗:我覺得很煩,這天氣真是太冷了,我感覺好像感冒了。
小豬:那我把手帕借給你吧。
小狗:恩,謝謝。
小豬:hello,小狗,你還好嗎?
小狗:我很煩!
小豬:很煩?
小狗:我的鼻子都凍僵了,牙齒在咯咯作響,你聽!
小豬:是啊,你這是感冒了吧?
小狗:哈秋!好像是感冒了,我一直在打噴嚏。
小豬:先把我的手帕借給你吧。
小狗:一條手帕,謝啦!(大聲地在手帕上擤鼻涕)
不難看出,字面上的長于短并不重要,但是精煉的臺詞無疑是明智的,因為觀眾沒興趣聽廢話,優秀的演員也不愿意表演廢話。無論對白的長與短,臺詞作為演員與兒童觀眾重要的溝通媒介,應盡量體現場景感,說的是畫,而不是話。
二、實與虛
使全劇的的對白都成為“說畫”顯然不合實際,但是編劇應更多地嘗試把“說話”的部分變成“話中話”——潛臺詞。
我們不可以低估兒童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到孩子們“人小鬼大”的一面——本以為他不會明白我們的聊天,沒想到他偷偷笑了。那么兒童劇的對話中如何設計恰當的潛臺詞供孩子們玩味呢?
豬小弟:狼大王,您可千萬不要聽小狐貍的餿主意啊!
大灰狼:恩?為什么?
豬小弟:他讓您用頭撞這座木頭房子,如果您的頭撞壞了,以后狐貍就不怕您了,到時候他就是你的狐貍大王!
小狐貍:大王,您可不要聽他挑撥離間啊。
豬小弟:狼大王,您可千萬不要中了小狐貍的圈套啊!
大灰狼:什么圈套?
豬小弟:他讓您用頭撞這座木頭房子,哼哼,您想想,如果您的牙撞壞了,我們的新大王會是誰呢?
小狐貍:大王,他這是誠心讓我們自相殘殺,您可不要中了他這挑撥離間之計啊!
——節選自北藝兒童劇團《三只小豬》
潛臺詞是沒有直接明了表達出來的意思,孩子卻依然可以理解,關鍵在于如何引導與提示。與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比起來,潛臺詞更具趣味性,同時也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豬小弟的沉著冷靜與聰明機智。
三、真與假
臺詞是編劇精心設計的“詭計”,與生活中的說話比起來,戲劇中的臺詞是假的,假到生活中不會有人這樣說話。但這個假并不是糟粕,反而是藝術的處理,是我們用來豐富戲劇內容的方式。即使是自然主義的臺詞,也具有著強烈的風格化,何況在“全是騙人的”童話里呢?
小海星:是啊,琳達最近有個心愿,都跟說過很多次了!
海王父:有個...心愿?
小海馬:對對對,琳達說她想看日出,因為她喜歡太陽。
小海星:哎呀,你說得太不文藝啦,稟告陛下,琳達是這樣說的:太陽是萬物生長的力量之源,陽光照耀大地,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也使我們心中充滿了愛。
——節選自北藝兒童劇團《海的女兒》
與小海馬口中的“喜歡太陽”比起來,琳達的文藝抒情是風格化的,更適合舞臺,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們在生活中聊天絕不會這樣說話,比如夕陽余暉時...
四、同與異
有些劇本,從字面上看,角色之間的對話內容確實互不相同,可是一旦呈現在舞臺上就會感覺很多角色難以辨別,甚至覺得多余,這種可有可無的雷同正是敗筆之處。如果非要給每個人物的臺詞之間找出值得推崇的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是一樣的不同且值得聆聽。戲劇的對話就像一句聽不見旋律的樂曲,而全劇的臺詞就像一部歌劇,每位演員的音色、音域、演唱技巧都不同,我們的傳統兒童劇不得不努力做到“說得比唱得好聽”。沒有旋律般的抑揚頓挫,沒有歌唱般的委婉與高亢,演員的表演功力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臺詞的設計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兒童劇不需要演員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觀眾也不會喜歡演員的童話故事朗誦大會。
具體例子就不在此大言不慚了,只能勸誡兒童劇的編劇們:把不能推動故事發展的臺詞刪掉,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臺詞刪掉。如果刪掉這兩類不合格的臺詞,劇本還能剩下10頁以上,我想您的行距應該不小于3.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