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戲到入戲 兒童戲劇培訓興起
兒童劇的火爆已是演出市場不爭的事實。“六一”將近,京城劇院又將開始一輪親子觀眾爭奪戰,北京商報記者登錄各大票務網站及院團官網粗略統計,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戲劇場、民族宮劇院、劇空間、東方梅地亞中心M劇場、中國木偶劇院等“六一”期間將登陸的兒童劇劇目近百場,更有劇院一天安排兩到三場兒童劇演出。演出火爆的同時,兒童戲劇培訓悄然興起,兒童類戲劇培訓、親子工作坊成為兒童劇拓展市場的又一利器。
低幼主導
兒童劇一直回避現實生活
相較于音樂劇、話劇等舞臺劇,兒童劇近年一直保持“高產”。由于市場火爆,各路演出機構多會涉及兒童劇創作,制作與演出人員為科班出身的劇團數量并不多。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兒童劇市場還有很大一部分被廣告公司等占領,他們大都為了推銷產品,兒童劇為其宣傳的一種手段或者植入廣告的途徑。去年某洗衣液品牌就曾推出兒童劇作品,演出效果并不理想。
即便專業機構編創的兒童劇,偏重低幼,大有“蒙事兒”嫌疑。曾經帶10歲的女兒看過幾場兒童劇的陳先生苦笑,“我問她覺得劇怎么樣,她很不屑地回答我‘太幼稚’。現在孩子已經不是過去的孩子了,她所學、所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和我們十幾歲時有很大不同。就連“70后”、“80后”一代看的秦文君、鄭淵潔都已經是‘過去時’了。網絡打開了這一代孩子的視野,他們知道郭敬明、韓寒,有自己的博客,也寫小說、散文,可以說她的學業內容幾乎是我上高中的內容。”
陳先生有些無奈,“00后”一代孩子知識面很寬、智商也高,同時又對成人世界充滿了叛逆性和好奇心,生活極為豐富的她們內心也更加復雜,“一方面她們是非常陽光、時尚的一代,一方面也有許多灰色的東西,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一些兒童劇或者音樂會這樣適合青少兒的演出,給予她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心理困擾時的一些啟發或者教育,而這些有時候家長是不太能做到的。”
“兒童劇面對的是全新的觀眾群。”北京兒藝兒童劇導演王炳然說,“兒童劇創作素來偏愛傳統題材和神話故事,少有現實生活的折射,我們的兒童劇演員演的最多的是小動物、石頭、樹,這些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一代小觀眾的觀演需求。”
新創劇目
接地氣題材走俏
正是為適應這樣一代新觀眾,今年北京兒藝沒有狂歡和魔幻,也不講傳奇傳說,而是想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講一段大雜院的故事,其將在“六一”期間推出的原創兒童劇《胡同.com》希望能激發起大小觀眾的內心共鳴。
《胡同.com》是著眼于當下現實生活的一部戲,網游、賣房、股票、鑒寶、養老都是這部戲的關鍵詞。在戲中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大雜院中,除了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奇葩”爺孫倆,還穿插著很多生動的人物,他們都以北京人獨有的幽默方式,或用認真嚴肅的態度說著開玩笑的話,或以嬉笑玩鬧的方式表達真心。在劇場的觀眾們將會親切地感覺到他們仿佛就是自己家的二嬸兒、三叔兒,而出了劇場,那些真情實意則會縈繞心頭。
北京兒藝總經理董寧告訴記者,“從《胡同.com》希望能把陪伴觀演的模式做起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走進劇院。”董寧說,“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在自己熟識的環境變化中,在傳統和現代的碰撞中,衍生出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如果在觀戲的過程中能引發更多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和思考,那就是最大的收獲,也應該是兒童劇創作的意義所在。家人在一部戲中間互相理解,兩代人在這樣的溝通中互相體會到了對方,實現默契地交流,這才是真正溫暖的陪伴,是兒童劇接地氣的地方,也是兒童劇的題中之義。
劇目衍生
民營院團搶先一步
親子共同進劇場,陪伴觀演僅是兒童劇市場逐步深化的一個表征,更多的戲劇機構已經把觸角向更遠的方向延伸。以兒童劇為中心,以劇目體驗、表演學習、藝術培訓為一體的兒童戲劇工作坊在京城悄然興起。走在前列的無疑是對消費需求最為敏感的民營院團,比如至樂匯。
據記者了解,近日至樂匯推出“玩在未來”系列課程,首度嘗試兒童戲劇教育,并特聘曾為超過50部舞臺演出擔任藝術總監、導演、翻譯工作的戲劇導演,現任中國兒童音樂劇研究會副會長、香港Theatre Noir 基金會創始人及藝術總監葉遜謙,作為“玩在未來”課程總監。至樂匯藝術總監孫恒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一戲劇工作坊主要針對7-17歲的孩子以及已經工作的白領,以戲劇作為載體,進行青少年藝術教育中,通過角色扮演進行自我學習,內容包括中英文劇本朗讀等。其目的在于通過一起排演一部戲來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和溝通能力、表演能力。目前“玩在未來”課程是公益的,帶孩子參加活動的多是至樂匯經過多年培養起來的粉絲觀眾。“前期主要以有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形式開展,暑期還將推出戲劇排演集訓,并開設系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