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舞臺劇|我不同意你們的寓教于樂
動畫片分分鐘可以辦到;
想讓孩子了解天文知識、宇航知識,
博物館走一遭無所不知;
想讓孩子知道什么人是壞人,什么人是好人,
這需要在生活中日積月累,
絕不是一場兒童劇演出可以說得清道得明的。
所有接觸過兒童劇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共鳴,一提到兒童劇,便會自動關聯到一個看似完美卻又覺得可有可無的詞——“寓教于樂”。
通俗的來說,寓教于樂就是:“通過藝術和美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
可是擁有這個特色標簽的兒童劇,常常被視為一場道德說教,或者是一出低幼的集體胡鬧,家長的角色只是一位自己掏錢買票的劇評人...要么罵街、要么贊嘆一句“這劇挺適合孩子看的”。
可是兒童劇卻常常用“最好的愛是陪伴”的名義勸誘家長購票,這句萬能的雞湯真的有用么?陪伴的方式多種多樣,為什么非要花錢陪孩子看兒童劇呢?誰能給我一個完美的解釋?(少拿寓教于樂忽悠人)
經過三年的兒童劇劇本創作與演出實踐的總結,我對兒童劇的寓教于樂有了新的認識——你們的寓教于樂我不同意!
我認為,這是兒童劇創作的根本。
兒童劇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只存活于劇場內而不是熒屏里,它一定有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為這個作用非“促進親子關系”莫屬。如果失去了這個獨有的作用,兒童劇可以被很多娛樂形式替代,如兒童電影、小丑表演、兒童樂園等。
對于親子關系來說,雖然陪孩子坐在劇場這個行為本身,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促進,但這物理上的陪伴并不是兒童劇獨有的優勢。生活中,媽媽可以陪孩子讀繪本、爸爸可以陪孩子打乒乓球,連爺爺奶奶也可以陪孩子在小區樓下的花園里透透氣,而且這些陪伴方式既經濟又不失意義。
所以,只有在心靈上、精神上的近距離才能真正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兒童劇的存在價值也只在于此。
讓父母看見孩子們不為人知一面,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看見父母不為人知的一面,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的父母。
還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的嗎?
孩子遭受嘲笑和欺辱的過程,少有家長全程經歷過,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眼淚,卻難以感受孩子內心的掙扎;
父母承受的艱辛與壓力,少有孩子全程體會過,孩子只看到了家長們的臭脾氣,卻無法體會父母的憤怒。
種種不為人知的一面正是親子關系中最大的障礙,兒童劇如果就此插科打諢、避重就輕,結果只能是散場即茶涼,演出的結束會像舞臺上光彩奪目的燈光一樣,結束了,顏色也就不再了。
這些“不為人知的一面”,正是兒童劇編劇工作者的價值所在——兒童劇編劇不僅要創作出孩子們的世界給大人看,同時還要創作出家長們的世界給孩子看,讓兩代人的認知在一個高強度的爆發點匯合,從而恍然大悟——原來你是這樣!
原來,每次在我數到3的時候,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的...
原來,這些可以內傷孩子30年的話,
我幾乎每天都在說...
原來,我的孩子自私、膽小,
是因為我...
原來,媽媽希望我長大,
又怕我長大...
原來,媽媽對我的嚴格,
是因為她痛恨自己的平庸...
原來,媽媽每次的不可理喻,
她都會心生愧疚...
兒童劇中寓教于樂的“教”,是通過適合兒童觀看(孩子看了會激動)、讓家長產生共鳴(家長看了會感動)的劇情,教會父母與孩子如何去愛,這是兒童劇的魂。
對孩子而言,在無助、迷茫、充滿心里恐懼的童年中,更高層次的快樂或許是安全感與幸福感。
所以兒童劇應該讓孩子知道:
有一個叫媽媽的人永遠不會拋棄我、
有一個叫朋友的人永遠不會嫌棄我、
有一個叫老師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我···
對于家長而言,依然如此,
兒童劇應該讓家長知道:
有一個小淘氣鬼在四處尋找溫暖的懷抱,我絕不能視而不見;
有一個小精靈需要我加入她的奇妙世界,我絕不能錯過。
有一個小天使需要我為她插上夢想的翅膀,我絕不能逃避。
孩子笑了、懂了,家長也就快樂了,欣慰了,他們在劇中都看見了曾幾何時的自己,那里有歡笑、有淚水,從此便對未來生活產生新的憧憬與信心,這才是一部兒童劇可以同時受到家長與孩子喜歡的關鍵。
北藝兒童劇團從建團之初就確立的創作宗旨——“演的是我寫的故事,說的是你家的孩子”,立足點正是親、子雙方,只有這樣才能讓源于童話優于書本的兒童劇存活在劇場內。
當然,再有情懷的理念也需要靠技術去實現,表達喜怒哀樂、引起啼笑皆非的故事情節,考驗的是編劇們的技術,而設計出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是編劇們的藝術體現,二者缺一不可。
很顯然,從幼兒園到博士后,樹冠的知識部分都有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教師在做;孩子的身體也主要來自遺傳基因,如果父母喂得太多還有可能往橫了長...只有心靈領域的精神人格塑造,才是家長們真正的工作間。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良好的習慣,都在樹之根、在心靈之根、在親子關系中,它們更應該在兒童劇的演出中!
可是現在大多劇團關注得并不是這些,
他們更在乎的是:
如何用逼格更高的兒童劇跟院線達成合作,
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如何制作一部市場上沒有的“新”劇目,
令演出商客戶們垂涎欲滴;
如何通過兒童劇撬動整個親子娛樂市場
,讓自身的估值屌炸天;
甚至是如何能拿到相關基金補貼悶聲發大財。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關注這些并沒有錯,只是在所謂的”資源整合“面前,由“雇傭兵”扮演的導演和編劇難以全身心投入創作,甚至連所謂的藝術總監也只是一名勤奮的金融家...沒等練好內功就成了“大師”,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秀——俗稱講故事,講一段關于"(yu)打(jiao)太(yu)極(le)"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