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自拍合集_国产成年人_在线视频你懂得_夜夜爽天天爽 - 韩国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兒童劇?

文章來源:北藝兒童劇團發布時間:2016-05-13 21:11:05點擊:
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剛過去不久,放眼暑期廣州的演出市場,兒童類演出所占份額高得令人驚訝。未來2個月內,兒童劇、童聲合唱、親子秀甚至胎教演出紛紛上演,不僅有劇場界“百變金剛”紙風車劇團帶來的《紙風車幻想曲》、芬蘭的《遺失光芒的燈泡頭》、美國親子喜劇《友好先生的假日》等引進劇目,還有木偶童話劇《海的女兒》、《糖果屋歷險記》等國內劇團演出,來自德國、匈牙利等地的童聲合唱團也“扎堆”上演。各種“國內首創”、“親子互動”、“全景體驗”的不同噱頭和宣傳充斥著眼球。

    這個暑期成就了廣州兒童演出市場的嘉年華,但是否隱藏著一擁而上的泡沫?是否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近幾年,兒童類演出作為廣州演出市場的生力軍,大有占領市場的姿態,但這個市場看上去一片光明,事實上光鮮背后仍然暗流重重。在這個天氣溫度與市場形勢都容易令人頭腦發昏的季節,讓我們對兒童類演出做冷靜且理性的審思。
 

    2歲看劇4歲聽音樂會?

    兒童演出觀眾年齡呈低齡化趨勢

    這兩年,讓廣州的不少演出商感受最深的是,眼下來看兒童演出的孩子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觀眾年齡呈低齡化恐怕是受眾增多、一票難求的關鍵因素之一。”一位廣州演出商告訴記者,他剛接觸話劇時,來看的孩子基本都是5歲以上。現在,最小的觀眾只有2歲,三四歲大的孩子更是常見,甚至還有些被父母抱著進場的。

    談到這種現象,他認為,“現在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文化素養的培養,加上70后、80后父母的童年是有缺失的,他們又深知這些生動形象的演出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則,都想越早來看越好。”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國內的孩子目前在藝術消費上“低齡化”的傾向——從0歲開始接觸早教課程、兒童樂園,2歲開始看話劇,4歲聽音樂會、學各類樂器,“這些孩子的精神消費已成為家長們的重要支出,而且這幾年都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現在,除了一些專業劇團、劇場上演兒童類演出,一些企業、超市、商場也開始用兒童話劇表演的形式聚集人氣。

    “如果孩子在出生第3天接受教育,那么就遲了2天。”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這句名言成為眾多早教機構宣傳的口號,也是家長們不惜重金送孩子進早教班的理由。

    市民劉女士的兒子今年才3歲,但她坦言,現在孩子一個月的消費達到3000元左右,其中在藝術消費上占了大半,“家里的故事書堆成山,之前帶著他參加各種興趣班但他似乎不太感興趣,就想先帶著他到音樂會、劇院、美術館等藝術場所先體驗下,培養他的興趣點。”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就沖這句話,一擲千金的家長越來越多。不久前,星海音樂廳15周年開放日的系列演出在公示不到3天內6000張門票全部告罄,記者在活動現場發現,很多參觀者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的,一場小云雀合唱團的“親子音樂會”更是很多家長必選必聽的項目。“我小的時候沒能培養點音樂修養,希望孩子能做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人。學琴并不是為了將來以此為業,也不是為了考學加分,而是希望他的整體素質、修養更高一些。”32歲的張女士一席話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

    惑

    兒童劇不細分“純互動”?

    進口兒童劇品牌或將“爆發”

    可以說兒童劇是如今兒童演出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它因為內容符合于兒童經驗,而且受到兒童喜愛,所以即使兒童劇的演出者是大人,仍舊充滿了熱鬧活潑的氣氛,表達的東西也是淺顯生動的。它的題材多樣,既可以取材于現實生活,也可以來自童話、神話故事。兒童劇的火爆是不爭的事實。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鎮街兒童劇的影子并不多見。

    兒童劇的一票難求自然引起了演出商的青睞,但大量雷同、簡單的內容和低級、缺乏創意的“互動”卻讓不少家長孩子感到并沒有達到觀看演出的效果。有些兒童劇甚至陷入了“全場互動”的誤區,在森林里,有一只大灰狼躲在樹林之后。小兔子開始詢問:“你們看到大灰狼了嗎?”臺上演員跟小朋友一問一答,卡通角色走下臺與小觀眾握手,邀請小朋友上臺跳一支舞的互動幾乎是當下每個兒童劇必有的橋段,是不是對于兒童們而言,“不互動就不‘兒童’了呢?”

    很多兒童劇,特別是動輒宣稱大型互動的人偶劇,宣傳時說有80分鐘,但人偶們到觀眾席與小朋友握手10分鐘、從舞臺上拋出氣球、讓孩子們傳遞10分鐘,或者從舞臺兩側吹出些泡泡、抓泡泡再去掉10分鐘……這樣的互動不僅占用大量時間、而且頗有些偷工減料、隱形“欺騙”的嫌疑。

    市民楊女士曾經帶著孩子去看過一場臺灣的經典兒童劇,“宣傳上說該劇一幫明星媽媽追捧,但卻沒有告訴家長究竟適合什么年紀的孩子看。結果,我看得還不錯,但是小孩睡了整場”。在她看來,現在的兒童劇更需要細分市場,低齡、幼兒、小學……兒童的宣傳都說“適合3歲以上兒童觀看”,但有些內容孩子們卻根本看不懂。

    兒童劇場一直占聚橙網演出50%,記者從聚橙網董事長耿軍口中了解到,現在的兒童劇市場并不算瘋狂,廣州、深圳這兩年兒童劇數量增長并不很多,但種類卻越來越豐富。演出市場的大盤是有泡沫的存在,兒童劇也不例外。

    在他看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高品質的進口兒童劇品牌進入,可能在未來的一兩年內有一個爆發點。他還指出,有些低質量的演出、不良的團體把價格壓得很低,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破壞了演出市場。

    聚橙網副總裁胡梁子也表示了質疑,“這幾年,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上兒童劇,上游的項目采購體系基本上把能提供兒童劇目的國內院團都接觸過了。但是,國內的產品都特別同質化。”從明年開始,聚橙網會不斷地加重國外劇目的比例,希望讓市場變得更豐富些。“從明年開始,我們會洽談一些國外的版權在國內進行制作,外國的導演可以到國內執導,并監督道具的制作,除了會制作一些人偶劇外,亦會進行一些音樂劇定制,擴大兒童演出范圍。”

    癥

    除了名著人偶還有什么?

    國內兒童劇缺劇本缺現實題材

    兒童劇作為一種舶來文化,很早就出現在西方人的生活當中。時至今日,戲劇教育已成為西方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功課。事實上,我國兒童劇的歷史也不算短暫,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兒藝等都已經出品過兒童劇。但中國的兒童戲劇卻僅僅滿足了少部分低齡幼兒的生活娛樂,并未像國外一樣融入親子互動和兒童教育之中。

    如今,學齡前兒童成為主要的受眾群體。在國外一直延續整個基礎教育的戲劇課,在國內不僅沒能走進校園,觀劇更是成為了高年級青少年的奢望。

    記者了解到,在國外兒童劇的受眾年齡劃分非常細,大致每3歲為一個年齡段,劇目也配合不同年齡段,適合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需求而創作。

    由于國內兒童戲劇起步晚、基礎弱,眼下兒童劇分級基本上還為時過早,一些本應編排給較大年齡兒童觀看的劇目,也因受眾的缺乏被無奈演給了低幼兒童觀看,同一主題的劇目更是一演就好幾年。眼下國內的劇目,《丑小鴨》、《睡美人》、《灰姑娘》等幾乎所有童話名著都曾被改編,經典童話似乎成了兒童劇的重要來源。

    有專家表示,目前大多數兒童劇創作流于說教、過分低齡化,或夾雜成人社會價值觀等問題。兒童劇的特點是針對雙層受眾,一方面讓孩子得到歡樂,另一方面家長更看重的是孩子在玩得高興的同時能有所收獲。這種雙重的價值取向,是兒童劇創作的難點和關鍵點。目前國內有超過3.8億兒童,但市場仍難以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    

    歸根結底,缺乏原創和創新,是目前國內包括廣州兒童劇目創作和發展的瓶頸。一些家長表示,目前符合小觀眾觀賞需求的現實題材作品很少見,許多劇目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將驚悚、夸張、搞笑、無厘頭的元素融入作品,失去了健康的思想內核。

    鑒

    “劇場百變金剛”如何煉成?

    從說教到啟發,從故事到感官

    “紙風車”是臺灣最知名的兒童劇團,7月26—27日,“臺灣第一兒童劇團”將在廣州大劇院獻上一場名為《紙風車幻想曲》的演出。已經成立了21年的這個劇團成員是一群不同背景的戲劇人,他們卻都一致認為,“孩子能看到戲劇,是最好的事”。

    7年前,導演吳念真、柯一正,心理學家吳靜吉,圓神出版機構董事長簡志忠等人提出要走遍臺灣319個鄉鎮,希望每個臺灣孩子都能看到兒童劇,于是“319工程”應運而生。此外,他們還設定了一個苛刻的條件——不拿官方一毛錢,每場至少需要35萬元新臺幣的費用,2億資金全靠民間力量完成。最終,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工程在5年的時間通過381場演出完成,共吸引觀眾78萬人次。

    “這里沒有說教,沒有隱喻。”在團長任建誠看來,只要有了“創意”和“美感”這兩個神奇法寶,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超好玩,兒童劇也不例外。記者了解到,此次首秀羊城的《紙風車幻想曲》由“六個不同形態的節目組成,內容涵蓋舞蹈肢體劇場、視覺美學劇場、黑光交響詩、奇想劇場、生活情景劇、真人結合偶戲、多媒體戲劇等多種表現手法,用彩帶舞蹈模擬的春節焰火、演員在彈力布的布袋里用肢體動作描述一個家庭的誕生,描述貪睡的孩子如何賴床,人偶再現吳念真8歲獨自坐火車出門旅行的故事……

    孩子們的藝術教育,是兩岸共同的課題。傳統的兒童劇是給臺下正襟危坐的大小觀眾講故事。任建誠說,當家長們漸漸意識到不該只強調“意義”而注重“啟發”時,戲劇也不會只單純希望小朋友“做個好人,“我們看重孩子們的肢體開發和想象感受,看重家長和孩子們在共同觀看時的他們之間的交流互動”。

    在看到“紙風車”表演時,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他們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和學習,“孩子喜歡模仿,模仿幾次就能記住,記住后會很有成就感。”任建誠說,內地兒童劇往往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再簡單的故事也有起承轉合,哪個環節孩子漏掉就會走神,況且故事背后又往往藏著教化,表達不好也會讓孩子反感。

    “中國人在道德、語文、禮數上是很強的,對感官的訓練卻很少,對聲音、色彩、形體的領悟能力相對薄弱。”任建誠說,而他們的使命是“帶孩子走進藝術,用不一樣的方式聽音樂,用不一樣的方式聽故事,用不一樣的方式學美術,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感受肢體”。